加密货币监管的“一体两制”,北京与香港分化还是互补?
2023-11-15 04:00:25本文要点:
● 2021年9月,中国宣布禁止在境内交易所有类型的加密货币,但在数个月之后,中国香港却开启了加密货币合规的探索。“一体两制”之下,香港与北京加密政策开始背离。
● 关键性证据表明,大陆企业早已在港布局加密货币市场。尤其是以BC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万向区块链、中信集团领头的企业,更是在港早有规划。
自2009年比特币诞生以来,中国在任何一个时段都是加密货币市场绕不开的关键重心。截至2021年,中国比特币算力仍位居全球第一,最高算力占比曾高达75.53%,是全球其他国家总和的三倍之多。2021年9月,中国宣布禁止在境内交易所有类型的加密货币,但在数个月之后,中国香港却开启了加密货币合规的探索。“一体两制”之下,香港与北京加密政策的背离,到底是两极分化还是守望互补?本文将从全局角度为您详细论述。
2019年9月,中国大陆比特币算力占比75.53%,是其他国家算力总和的三倍
图片来源:剑桥大学比特币算力指数
中国大陆的加密货币监管进程:从全球领先到严格监管
2013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3年19号公告《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在该通知中,将比特币正式认定为虚拟商品,而非货币,并规定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该通知重点在于防范比特币的金融风险,并不禁止个人或企业参与加密货币交易。
在此后四年中,以比特币为首的加密货币在中国开启了野蛮增长阶段,截止到2017年9月24日中国七部委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之前,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市场。当时交易量排名前20的交易所有50%以上都是中国人(或华裔)创立,来自中国市场的加密货币交易量占市场交易总额的80%。
图片来源:搜狐
自2017年中国七部委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之后,加密货币市场迎来了漫长的加密寒冬,比特币价格一度从2017年$18824的高位,跌至2018年底的$3468,跌幅高达81.58%。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的重点在于禁止加密货币交易类企业从事首次代币发行(ICO)、法币互兑、币币交易、衍生品交易等服务。而对于个人买卖加密货币,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因此,从2017年开始,各大交易平台开始逐步撤离中国境内,但加密市场的其他产业(如挖矿、区块链技术)并未受到影响。2017年到2021年期间,中国比特币算力仍位居全球第一,最高算力占比曾高达75.53%,是全球其他国家总和的三倍之多。
2021年9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并明确挖矿、发币、代币发售等行为均为非法行动。自此,加密货币市场在中国有了行为底线,各大加密企业也陆续转型或搬离大陆。
中国香港的加密货币政策演进:合规性的探索与创新
一直以来,中国对于香港地区的治理,都秉承“一体两制”的原则,在加密货币领域尤为如此。在《一文读懂香港加密货币政策,2023年香港加密货币最新政策详解》一文中,FameEX曾详细剖析了香港地区加密货币政策的演变。
早在2016年,以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为首的各港府监管机构就开启了《区块链技术沙盒测试》计划,尝试探索加密货币的用例与创新应用。在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实施“沙盒”计划之前,中国香港对加密货币及衍生领域的监管还没有明确倾向,尤其是2017年下半年,中国大陆对加密货币市场监管呈现趋严态势之下,中国香港开始慎重考量辖区内加密领域发展方向。
直到2018年11月1日,香港证监会发布了《有关针对虚拟资产投资组合的管理公司、基金分销商及交易平台营运者的监管框架的声明》,明确加密货币属于“证券”或“期货合约”,相应衍生产品和活动归属证监会监管范围。并在2019年出台新的监管框架,明确要求推广证券型代币交易服务的交易平台,必须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第1类及第7类牌照(以下称“1号牌照”、“7号牌照”)。
此后,中国香港地区加密货币的监管政策逐渐清晰化,突出“拥抱合规的加密货币产业入场”及“大力培育引导加密相关产业生态”的姿态。这与中国大陆的加密货币政策,已经是完全背离的两个政策方向。也正是因为中国香港相对宽松的加密货币政策,才让2022年到2023年加密熊市之时,以大陆0.5%的人口总量,完成与大陆相近的加密货币交易量。
07 /2022至 06 /2023,香港加密交易额$640亿,同期大陆加密交易额$864亿。
图片来源:Chainalysis
一体两制之下,香港开放加密市场到底是“桥头堡”?还是“独木桥”?
政策呼应,大陆与香港本就一体两面
截至目前,从未有官方文件正面回应中国香港的加密政策是受中国大陆监管方向的影响,抑或是独自实施。但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也能侧面解读出一些关联之处。
前文我们说到,从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开始,中国大陆就彻底杜绝了加密产业在国内的发展。而从几个月后开始,香港开始频繁的出台各类加密货币监管措施与尝试,包括不限于以下这些内容:
● 2022年01月12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发布《加密资产与稳定币》主题汇思,与此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加密资产和稳定币的讨论文件》。
● 2022年04月27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发布《「数码港元」的四条必答题》主题汇思,并在同年9月20日发布《「数码港元」— 迈出新一步》,该文件阐述,金管局启动的「数码港元」项目是与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等机构合作的产物。
● 2022年10月,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发布《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中,重点描述了Web 3. 0和元宇宙所带来的机遇,并确认推出证券化代币、稳定币(数码港元,CBDC)、NFT试验计划,这几项内容,都与大陆正在着重发展的加密产业不谋而合,2023年5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互联网3.0创新发展白皮书(2023年)》该白皮书的重点叙事,也是围绕Web 3. 0和元宇宙及衍生产业开展。
● 2022年11月10 日,在金管局发布的《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图片新闻稿》中,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方星海在与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的谈话中表示:大陆发展为高质素的资本市场仍需要较长时间,香港本身已是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对于国家发展尤其关键,国家会出台系列措施,推动香港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枢纽。
● 2023年10月,京港互联网3.0数字产业(Web3Hub)共建合作正式启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吴杰庄表示:“Web3Hub的目标是为香港孵化超过1000个高质量的Web3.0项目。”北京作为首都,拥有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吸引全球的投资者、开发者和用户,推动Web3.0技术的全球传播和应用。
用户互通,香港加密市场存在吸收大陆高净值人群与投资机构的可能
前文我们说到,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香港加密货币交易额$640亿。Chainalysis数据报告显示,这么大的交易额大部分是有场外交易(OTC)推动的,而这些场外交易,通常面向的是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
香港加密交易额1万美元以上的机构交易额占比为96%。
图片来源:Chainalysis
在已获得香港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牌照的两家交易所中,HashKey 与 OSL的KYC认证,并未拒绝来自大陆的机构与个人认证或者交易加密货币,而是只要提供来自香港颁发的绿卡、居留证(非永居)、工作签证等证件,即可开户交易;或是在其他国家有相类似居留证(非永居)的大陆用户,也可以开户交易。
机构用户与高净值人群获取其他国家的居留证(非永居)门槛并不高,这代表香港加密货币市场,存在吸收大陆高净值人群和机构投资者,包括来自大陆的加密货币投资者投资的可能性。
另一个关键性的证据表明,大陆的巨头企业早已在港布局加密货币市场。尤其是以BC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万向区块链、中信集团领头的企业,更是在港早有规划,让我们逐一分析。
1、OSL:两家香港持牌交易所之一,上海注册企业的全资子公司
OSL官网页面显示,该平台是由公共金融科技和数字资产公司BC科技集团(863.HK)支持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而BC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官网信息显示,OSL是其集团经营的三大核心业务板块之一。在中国大陆企业信息查询网站企查查平台查出,该集团是一家位于上海黄浦区的注册公司,其大股东名为East Harvest Global Limited,汉语译名疑为:东方嘉实国际有限公司。
巧合的是,OSL与嘉实国际在9月份刚刚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嘉实基金官网显示,嘉实国际是2008年在香港成立的全资子公司,而嘉实基金本身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资产管理规模高达14,500 RMB.
图片来源:企查查
2、HashKey:国内万向区块链创始人肖风博士的又一力作
图片来源:HashKey官网
HashKey官网显示,肖风博士是HashKey Group集团的董事长与首席执行官,他还是国内知名的万向区块链实验室的董事长、中国最早和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博时基金管理的联合创始人和副董事长。这是一位参与过国家级区块链项目的大佬。而HashKey是由他执掌的香港两大持牌虚拟资产交易所之一。
总结
每一项政策实施,都不会是孤立存在,更不可能是临时制定的,它的背后一定有完善的发展逻辑和指导背景。中国香港做为中国“一体两制”的特殊行政区域,有着自主且与主体相呼应的金融发展体系,在加密领域也是如此。中国香港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要做到兼容并蓄且对外开放,而把香港打造成Web3.0时代的国际金融中心,也必然是双方所愿。未来的香港,必然在加密货币领域大展光彩。
免责声明: 本文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参阅这里了解详情。在进行任何投资决策前,请自行研究并咨询专业的财务顾问。 FameEX对因使用或依赖本文内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不负任何责任。